Saturday, Apr 20th

Dear You are welcome

You are here:: 奢侈品 & 生活 艺术&收藏 展览信息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— “花丝镶嵌”技艺的铿锵复兴之路

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— “花丝镶嵌”技艺的铿锵复兴之路

  素有"燕京八绝"之首的花丝镶嵌,相比起景泰蓝、玉雕、宫绣这些赫赫有名的工艺,它似乎显得是那么的默默无闻。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兵荒马乱、万世沧桑的洗礼轮回,它独领中国封建王朝宫廷技艺的至高点足足2000余年,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其遗忘的。它的高贵与华丽亟待着世人的细心发现……

  千年传承,古今一绝

 alt

  金镶多宝蝴蝶簪

alt

金镶珠石点翠簪

  花丝镶嵌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又被称作细金工艺,是将金、银、铜等抽成细丝,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。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打成器皿,然后錾出图案,或用锼弓锼出图案,并镶嵌宝石而成。

  我国的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雏形,在明代已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。明代北京银作局制作的金冠、凤冠和各种首饰,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。明代艺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万历皇帝金冠,高24厘米,重826克,完全由518根直径细达0.2厘米的金丝编织而成,表面没有任何接头痕迹。冠身薄如轻纱,空隙均匀,金冠上饰有二龙戏珠图案,造型讲究,姿态生动,连龙身细鳞也都是花丝掐成,堪称一代杰作。

  到了清代,花丝镶嵌工艺进一步发展,分工更细,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。全行业分为实作、镶嵌、錾作、攒作、烧蓝、点翠、包金、镀作、拔丝、串珠等11个专业。清代宫廷的金银工艺风格与明代不同,更加精细,装饰亦更加繁琐复杂,名品不断涌现,如今很多都成为国宝奇珍。故宫珠宝馆陈列的金瓯永固杯、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、金嵌珠宝朝冠顶、"金枝玉叶"大盆景、"点翠花鸟"大挂屏、银质烧蓝"鹤鹿同春"等,均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精品。

  深陷低谷,苦苦寻路

alt

  解放后的花丝镶嵌也有过短暂的辉煌,1958年,北京花丝镶嵌厂成立,曾有1000多员工,直到80年代,这个厂的生意还是不错的。当时我国的手工艺品在国外的销路很好。上世纪80年代末,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,出口订单数量锐减,厂里的经营状况就不如从前了,一直到2002年破产。破产后,所有的人都需要重新找出路,不少技工都改行蹬三轮、当环卫工人、开出租车,能够继续从事花丝镶嵌行业的,仅50人左右。

  其实和许多中国传统工艺一样,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,花丝镶嵌这门古老的皇家工艺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冲击,整个行业陷入难以适应,后继无人的窘迫处境。直到进入新世纪,随着民族产业的逐渐复兴,花丝镶嵌才终于逐渐挖掘出另一片天地。

  铿锵之行,眼望复兴

alt

白静宜大师

alt

  白静宜在北京花丝镶嵌厂担任设计师期间,设计的作品"凤鸣钟",在1983年在东南亚地区钻石首饰设计比赛中获最佳设计奖,是迄今为止我国花丝镶嵌作品在国际上荣获的最高权威奖项。

  白静宜大师从事珠宝首饰及案头艺术品设计已五十余年,为当今我国工艺设计界硕果仅存的老一辈设计大师,多年来在"花丝镶嵌"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创作设计上成绩显著。2008年,既国务院将"花丝镶嵌制作技艺"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之后,白大师被评定为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。谈到自己所继承的花丝镶嵌这门绝学,白大师更是感慨万千,在浩瀚的中国文化长河中,花丝镶嵌闪耀的魅力是独特的,它经历了千年洗礼,每一个作品几乎可以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。而这些华丽的作品,同时也象征着这门古老工艺所走过的铿锵之路。

alt

通州花丝基地设计人员与昭仪创始人合影

  另人欣慰的是,国内的著名珠宝奢侈品牌-昭仪新天地与白静宜大师合作创建了花丝镶嵌传承基地,致力于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与发展,让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宫廷工艺经典,重获生命力,相信这必将促进传统工艺顺应市场趋势,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、与国际流行元素相融汇,使这项古老的工艺走向复兴之路。